Friday, 14 January 2011

血證

以前在醫院實習的日子,經常看到做完手術後的病人,往往伴有好幾天的發燒,醫院的一貫作法是以細菌感炎或無菌性炎症來處理,處方以抗生素和退熱消炎藥來控制發熱。
以前古人早有給予我們正確的思路,現今的手術屬於創傷性治療,消耗病人的氣血,手術後元氣耗損所產生的發熱,有很多的為虛證發熱。氣虛發熱、血虛發熱,即使血瘀發熱也伴有虛證的層次。現今無論西醫或中醫,也喜歡處以清熱類藥物(包括消炎藥),病者也深信不疑,從「炎症」角度治療,即使病人的燒退了,也會遺留很多的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往往花病人很長的一段日子,可以是幾年、甚至下輩子都得治療這些後遺症,皆因當初接受了不恰當的處理,種下禍根。

古人認識這是虛證發熱,人參、黃蓍、當歸等藥固然可用,今時之人卻畏之。
幾百年前的古書早有提出依據:
「凡失血之後。必大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立當歸補血湯。用黃耆一兩。當歸六錢。名曰補血。 而以黃耆為主。陽旺能生陰血也。如丹溪於產後發熱。用參 歸芎黑薑以佐之,或問曰。乾薑辛熱。何以用之?曰辛。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新血。神而明之。不明此理。見其大熱。六脈洪大。而誤用發散之劑,或以其象白虎湯証。而誤用白虎。立見危殆。慎之哉。」 -----醫貫》血症論

談及治療血證,古人早有先見之明,從古到今也有粗工認為出血證,應當使用清熱降火藥來治療咳血、吐血、鼻血等證。或「見症治症」,不認識病的根本,只處方治療病的「症狀」,出血用止血藥,消化不良即用消食藥,痰多用化痰藥,肚脹用行氣藥等。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錯過最佳治療的時機,導致各種慢性病的出現,即使明醫也不能馬上就能解決問題。

需用清熱降火藥治療的出血證只是其中一方,而且以現今生活質素而論,有更多的是虛證引起,古代醫家早有提示:
「且以今時之弊言之。夫人之吐衄。非陰虛則陽虛。 余備言矣。今人一見血証。以為陰虛者。血虛也。舍四物何法乎。火動者熱也。非芩連梔柏何藥乎。 咳嗽者火也非紫菀百部知母貝母何物乎。丹溪節齋。俱有明訓。豈能外之。誰知陰虛之証。大抵上熱下寒者多。始而以寒涼進之。上焦非不爽快。醫者病者無不以為道在是矣。稍久則食減。
又以為食不化。加神曲山楂。再久而熱愈盛。痰嗽愈多。煩躁愈 甚。又以藥力欠到。寒涼增進。而泄瀉腹脹之証作矣。 (看西醫的朋友請體會吃完抗生素/清炎藥後有沒有食慾減、痰嗽多、失眠及日後大便失調的問題存在) 乃以枳殼大腹皮寬中快氣之品進矣。至此不斃。將待何 時。是故咳嗽吐血。時時發熱。未必成瘵也。服四物黃柏知母之類不已。則瘵成矣。胸滿膨脹。悒悒不快。未 必成脹也。服山楂神曲之藥不已。則脹成矣。面浮 腫。小便秘澀。未必成水也。服滲利之藥不已。則水成矣。氣滯膈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殼寬快之藥不已。則噎成矣。成則不可複藥及阽於危。乃曰病犯條款。 雖對証之藥。無可奈何也。 -----醫貫》血症論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沒看到有什麼突出的進步,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