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習中醫以後,不管是身邊的朋友或是病人,都喜歡一坐下來就要伸手給我把個脈了解身體的 狀況。出發點是很不錯的,不過可能大家都對中醫把脈存在了一點小小的誤解,由於不是每次都有適合的時間和地點去慢慢解釋中醫把脈是怎麼一回事。現在就只簡 單說一下有關四診及其中把脈的內容。
中醫的特色是「望聞問切」 對大家來說不是一件鮮有聽聞的說法。不過什麼叫「望聞問切」? 其實就是中醫辨症施治之前在病人身上透過這四種主要方法去得到病情有關的資料,進行篩選,綜合分析然後方可下一個結論。
這四診的內容,分別是透過「望診」觀察病者精神狀況、面色、體格、步行及坐立姿勢、舌質和舌苔變化等等;透過「聞診」察聽病者說話的聲音、咳嗽咯痰聲或其他特殊的聲音,以及還包括嗅氣味,例如病者身體特殊的異味、口氣、咯痰的氣味及大小二便氣味等;透過「問診」詢問病者主要症狀,以及睡眠、飲食、大小便、女士月經、生育史、過往病史及治療經過等;經過上述的三診,醫生應該大概心中有數,最後透過「切診」把脈(以及包括身體上其他部位的按診)來印證自己心中定下來的診斷。
在中醫古藉中這四診的重要價值是這樣被論述的:
《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 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 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能夠完全掌握這四診方法,就能達到古人所說的神、聖、工、巧的境界,這樣的醫生在現今社會是少之又少。不過認真地在這四診中下功夫,其實一般的疾病也是可以應付自如的。 希望看到這裡大家對「望聞問切」概念多出一點的了解吧!
最後想說一點有關「切脈」的最佳時間。《黃帝內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黃帝問曰:診法如何?歧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清晨進行,人體的氣血還未受到一天的體力勞動及情緒波動的影響下,方可顯示出有病變的脈象。即使不能清晨進行切脈,也要病者在絕對安靜的狀態下方可反映出有問題的脈象。
診斷疾病並不是坐下來診症三四分鐘就可以下結論的一回事,說話是要負責任的,更何況只要其中出現錯誤的判斷,就會影響病者進行調養身體的正確方法, 甚至中醫被病者誤解為一種不科學的醫學。所以以後大家如果要去看中醫的時候,要靜心下來,一般狀態下盡量不要在餐後和急速步行後來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