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我們的必需品,除了解渴,它也可以是一味中藥,醫治疾病。古人對選擇飲用水是非常講究的。以下是一段記載於《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有關北宋宰相王安石辨水的故事:
王安石辨水
蘇東坡因不知黃州菊花落瓣,錯續了王安石兩句詩,被王安石左遷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並須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故臨行前王安石相託說:「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東坡進京,臨行前特去三峽取水。不料一時困倦,船至下峽時,才記起王安石所託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將水 送進丞相府後,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打開紙封,又命童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候湯如蟹 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 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並詢問曰:「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太師何以辨之?」玉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 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 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蘇東坡粗心大意取了下峽水送給丞相王安石,王安石親自觀察煎茶的過程,發現不是長江中峽水,沒有被蘇東坡蒙騙過去,並解釋為何要取用中峽水,令蘇東坡心生慚愧謝罪。
井華水
未曾有自來水的年代,人們大都是取井水作為飲用水。而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被稱為「井華水」。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井泉水《集解》:“汪穎曰:‘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
井華水性味甘平,有安神、鎮靜的作用。 對飲茶有要求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優質的水,是不能泡出好茶。
這是一段有關古時皇宮發現優質井水的經過:
「緣自至大初武宗皇帝幸柳林飛放,請皇太后同往觀焉。由是道經鄒 店,因渴思茶,遂命普蘭奚國公金界奴朵兒只煎造。公親詣諸井選水,惟一井水,味頗清甘。汲取煎茶以進,上稱其茶味特異。內府常進之茶,味色兩絕。乃命國公於井所建觀音堂,蓋亭井上,以欄翼之,刻石紀其事。自後御用之水,日必取焉。所造湯茶,比諸水殊勝,鄰左有井,皆不及也。此水煎熬過,澄瑩如一。常較其分兩與別水增重。」─《飲膳正要‧諸水》
我們現在飲用的是來自污水處理廠過濾處理的水,我認為比不上較為優質的井水。而且對於現代人認為在自來水加添化合物有益健康的說法,還有保留。
水是一味中藥「太和湯」
如何飲水治病? 其實在《本草綱目》、《本草備要》所載的「太和湯」,就是白開水,也就是被煮沸過後「溫熱的開水」,氣味甘、平、無毒,有「助陽氣,行經絡」的作用。
張從正醫家就是使用太和湯(溫熱開水) 進行吐法治療:「凡傷寒、傷風、傷食、傷酒、初起無藥,便飲太和湯碗許,以手揉肚,覺恍惚,再飲再揉,至無所容,探吐,汗出則已。」
還有可以被使用在外治法,浸浴方法來促進發汗、溫經的作用:「寇宗奭曰:患風冷氣痹,人以湯淋腳至膝,厚覆取汗,然別有藥,特假陽氣而行耳。四時暴瀉痢,四肢臍腹冷,坐深湯中浸至腹上,生陽之藥,無速於此。」
或配合中藥煎煮,例如方劑上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或附子瀉心湯等,都要求使用麻沸湯 (即將沸的熱水)來浸泡,取其氣輕清,引藥上行的引經藥。如果不按方法使用這樣的水,就不能藥到病所,療效必然被打折扣。
所以從了解選擇水的品質,煎煮方法等,就知道為了使身體健康,預防及治療疾病,每一個步驟細節都不可以忽略,生活的哲學,背後隱藏的道理,是我們應該細心思考及研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