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June 2011

恬淡虛無

6月的初夏,趁著3天的假日,去了位於廣東省內的一個小鎮 惠東平海鎮。 從深圳坐大巴兩小時就到達這個漁村小鎮。我住的民宿有一個特點,他們有自己的私家農田。雖然是一塊小農地,不過種了不同的蔬菜,有辣椒、馬鈴薯、粟米、芥蘭等;又有水果樹、小池塘,還養了一些雞、鴨、鵝等家禽。他們很有誠意介紹自己的農田,接著的炎熱夏天,他們打算在7月種蔥八月種蒜。哦! 原來中國有句諺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依照不同的日子種植不同的蔬菜。很有意思!


在這三天去過小市場,遊覽鹽田、雙月灣和海灘,就是一般遊客會做的活動。最後結束這旅程之際,民宿的一位親友送我去巴士站的途中,就告訴我有關他的生活體驗:

Tuesday, 14 June 2011

感應與分離

今天得到一個消息,那位再度懷孕的女士已經小產了。她在發現懷孕的初期,猶疑要不要保留這個小孩。她曾經提出一些肯定被中醫拒絕的要求。 想起那次會面,記得她那一副不想保留這小孩的厭倦表情。

為什麼她不想要這小孩子的情由,就不想多說什麼,我個人認為都是一些自私的想法。我以為她會去做人工流產吧,但是聽說這次是自然小產的。突然有一個想法,我不想考究有否具有科學的證據,只是個人的主觀感想,也不排除現實有這個可能性。

Thursday, 21 April 2011


不想提及那個話題,
因為說的時候心會痛。
我要的是一顆心藥,
可是在外找不到良方。
你的金石良言提醒了我:
「要改變環境,需先改變自己。」
要增加自己的正能量,
就能漸漸地驅走陰霾。
這話不就是中醫所說的: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你的實踐證明了:
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身體會發光,
他所遇到的事情,
慢慢就能被光的力量所感染,
可以抵擋黑暗蠶食自我的心靈。
這也是藏醫所用的「悅性療法」。
你是真正用行動實踐的悅性治療師。

Monday, 18 April 2011

水是一味中藥

水是我們的必需品,除了解渴,它也可以是一味中藥,醫治疾病。古人對選擇飲用水是非常講究的。以下是一段記載於《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有關北宋宰相王安石辨水的故事:

王安石辨水
   蘇東坡因不知黃州菊花落瓣,錯續了王安石兩句詩,被王安石左遷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並須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故臨行前王安石相託說:「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東坡進京,臨行前特去三峽取水。不料一時困倦,船至下峽時,才記起王安石所託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將水 送進丞相府後,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打開紙封,又命童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候湯如蟹 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 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並詢問曰:「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太師何以辨之?」玉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 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 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蘇東坡粗心大意取了下峽水送給丞相王安石,王安石親自觀察煎茶的過程,發現不是長江中峽水,沒有被蘇東坡蒙騙過去,並解釋為何要取用中峽水,令蘇東坡心生慚愧謝罪。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了解到不同來源的水,其性質和功效是有差異的。古人用水養生治病是有要求的。

Tuesday, 5 April 2011

平衡不容易


養小孩子的大人們真的很奇怪。望子成龍,總時絞盡腦汁希望孩子能人所不能。孝順的表現是你要爭取好成績,給大家都有好面子。等到孩子長大有了事業、有家庭,就埋怨沒有心回來多看自己,說人長大了,曉飛了。

事實上,所謂別人眼中有事業、有財富的人,往往都是工作狂,難道真有時間待在家裡嗎?

生活中要取得平衡真不容易。

Friday, 14 January 2011

血證

以前在醫院實習的日子,經常看到做完手術後的病人,往往伴有好幾天的發燒,醫院的一貫作法是以細菌感炎或無菌性炎症來處理,處方以抗生素和退熱消炎藥來控制發熱。
以前古人早有給予我們正確的思路,現今的手術屬於創傷性治療,消耗病人的氣血,手術後元氣耗損所產生的發熱,有很多的為虛證發熱。氣虛發熱、血虛發熱,即使血瘀發熱也伴有虛證的層次。現今無論西醫或中醫,也喜歡處以清熱類藥物(包括消炎藥),病者也深信不疑,從「炎症」角度治療,即使病人的燒退了,也會遺留很多的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往往花病人很長的一段日子,可以是幾年、甚至下輩子都得治療這些後遺症,皆因當初接受了不恰當的處理,種下禍根。

古人認識這是虛證發熱,人參、黃蓍、當歸等藥固然可用,今時之人卻畏之。
幾百年前的古書早有提出依據:
「凡失血之後。必大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立當歸補血湯。用黃耆一兩。當歸六錢。名曰補血。 而以黃耆為主。陽旺能生陰血也。如丹溪於產後發熱。用參 歸芎黑薑以佐之,或問曰。乾薑辛熱。何以用之?曰辛。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新血。神而明之。不明此理。見其大熱。六脈洪大。而誤用發散之劑,或以其象白虎湯証。而誤用白虎。立見危殆。慎之哉。」 -----醫貫》血症論

談及治療血證,古人早有先見之明,從古到今也有粗工認為出血證,應當使用清熱降火藥來治療咳血、吐血、鼻血等證。或「見症治症」,不認識病的根本,只處方治療病的「症狀」,出血用止血藥,消化不良即用消食藥,痰多用化痰藥,肚脹用行氣藥等。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錯過最佳治療的時機,導致各種慢性病的出現,即使明醫也不能馬上就能解決問題。

需用清熱降火藥治療的出血證只是其中一方,而且以現今生活質素而論,有更多的是虛證引起,古代醫家早有提示:
「且以今時之弊言之。夫人之吐衄。非陰虛則陽虛。 余備言矣。今人一見血証。以為陰虛者。血虛也。舍四物何法乎。火動者熱也。非芩連梔柏何藥乎。 咳嗽者火也非紫菀百部知母貝母何物乎。丹溪節齋。俱有明訓。豈能外之。誰知陰虛之証。大抵上熱下寒者多。始而以寒涼進之。上焦非不爽快。醫者病者無不以為道在是矣。稍久則食減。
又以為食不化。加神曲山楂。再久而熱愈盛。痰嗽愈多。煩躁愈 甚。又以藥力欠到。寒涼增進。而泄瀉腹脹之証作矣。 (看西醫的朋友請體會吃完抗生素/清炎藥後有沒有食慾減、痰嗽多、失眠及日後大便失調的問題存在) 乃以枳殼大腹皮寬中快氣之品進矣。至此不斃。將待何 時。是故咳嗽吐血。時時發熱。未必成瘵也。服四物黃柏知母之類不已。則瘵成矣。胸滿膨脹。悒悒不快。未 必成脹也。服山楂神曲之藥不已。則脹成矣。面浮 腫。小便秘澀。未必成水也。服滲利之藥不已。則水成矣。氣滯膈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殼寬快之藥不已。則噎成矣。成則不可複藥及阽於危。乃曰病犯條款。 雖對証之藥。無可奈何也。 -----醫貫》血症論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沒看到有什麼突出的進步,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