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March 2010

退路


活在這Concrete Forest裡,
你不習慣也得習慣。
縱然不太喜歡這迷濛的香港,
離不開也去不到哪裡,
生活的方式,
雖然沒有最好的選擇,
至少還有可選擇的,
還是有退路的。

Tuesday, 30 March 2010

揮之不去


「妄想如蟻見蜜,如蠅見血,揮之不去,去後復返,揮不勝揮

我在一本有關蟬的書中抽了這一句說話出來,覺得寫得很貼切。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妄想念頭,因此我們總為很多的事情而煩惱。
而且我們無從躲避。

昨晚看了一齣電影「Shutter Island」,男主角生活在不斷的幻想之中,對他而言,生存是一件痛苦的事。戲中,好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病,包括醫生和醫療隊伍的每一成員。
我認為藥物治療和心理醫生發揮的作用有限,心病還須心藥醫,不能解開心中的那個結,那個結還是會去後復返,揮不勝揮

Saturday, 27 March 2010

偷得浮生半日閒



只有半天的美好時光,該去哪裡?
朋友們上班去,只有我一個人放半天假,該去哪裡?
既不浪費時間,也不大灑金錢,又可增加個人修養,提高最大效益,輕鬆渡過一個寧靜的下午,該去哪裡?

結果我發現了我最喜歡遊蕩的地方是 圖書館。
書看累了又可以打嗑睡,最重要是看報紙、雜誌也不用花錢!
然後黃昏的時候走到樓下的Delifrance 吃個法式Panini,在法國旅行之前,先來感受一下法國風味。

這是我認為最美好的半天假。

服用降血壓藥的不良反應


 再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一位高血壓老人因服降血壓藥將血壓降至只得110/45mmHg. 舒張壓只得45mmHg肯定會頭暈,腦供血不足,也會增加患中風的風險。當國民相信降血壓藥有助高血壓病者預防腦中風的風險,原來血壓降得過低也可因腦供血不足而誘發腦中風,甚至可以因長期腦供血不良引發老人痴呆症。你說有夠諷刺嗎?

血壓高提示血容量不足或因血循環受阻滯

因身體的微循環供血不足或受阻,大腦接受這反饋訊息,調節心臟功能及全身血管以提高血壓來改善微循環,因此血壓指數在此時會被發現偏高。

高血壓本身不是疾病,它只是反映身體狀況的一個「症狀」;等同於出現頭痛,吃降壓藥只是如同吃止痛藥,藥廠設計這種藥,目的要你吃一輩子的藥,它不會治療引致高血壓的本身疾病。病人看到血壓跌回正常指數感到心理安慰,我覺得只是用黑布遮蓋了本身腐爛了的東西,是一種「看不見為淨」的心理安慰行為而已。

血壓藥分好幾類,不過普遍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有病者有一種甚至多種的症狀): 失眠, 疲勞, 情緒低落, 手腳冰冷, 心率過慢, 心悸, 足髁腫脹, 便秘, 頭痛或頭暈, 甚至男性患性功能障礙。

在中醫的角度看以上出現的副作用,不難將此類副作用的症狀歸納為屬於陽氣虛弱的範圍。

寫此文章,目的是不希望未來20-30年後,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必需要吃上降糖藥、降壓藥、降膽固醇藥、痛風藥等藥物,並且承受藥後反應的痛苦。我的醫術很皮毛,未有資格廣結醫緣,反而情願跟別人廣結養生緣

Thursday, 25 March 2010

關於薏仁紅豆湯


讀過《活到天年》這本書後,欲試其所推介之食療 薏仁紅豆湯。此湯以薏仁(即薏米)和紅豆(即赤小豆)兩種食物組成。

作者認為現代人精神壓力大,飲食不節,運動量少,心氣虛,脾胃亦虛,脾虛則生濕,造成身形浮腫、疲勞、精神怠倦等,此湯性質平和,總以袪濕為主。因每人的體質不同,偏寒偏熱或伴有其他兼症之人應有所加減。

考慮本人平日思慮傷神,暗耗心血,視力不佳,今天起試服「薏仁紅豆湯加桂圓」。以往每遇眼睛疲勞,偶喝杞子桂圓煮水代茶喝,總覺味道甘澀。今加入薏仁、紅豆,煮湯後味道變淡,味淡如水。中藥果然神奇,《神農本草經》已論述薏仁、紅豆本性味淡,能利水袪濕,善治水腫。煮湯後果真味道淡如水,凡藥具淡性之味,則有利水祛濕之效。

今天起試服「薏仁紅豆湯加桂圓」,以後再記錄服後之感受。



咳嗽証


陳某,男,四十余歲,兩天前起咳嗽,伴咽痛、左臀疼痛,舌淡苔薄白,脈寸沉細關尺浮大數。診為肺脾兩虛,予方以補中益氣湯加味,代病者煎藥,每天一服。第二天病者訴咳嗽、咯痰及鼻塞加重,咳甚則背痛,左臀疼痛未減。觀患者當時自汗明顯,微惡寒,舌苔轉白膩。思其素有氣虛,飲食生冷,土虛困濕,寒濕內生,現外受風寒鬱閉皮毛,肺氣鬱結而不降,表證不解,諸症加重。此宜因勢利導,發汗解表,燥土袪濕。改以桂枝湯合苓甘五味姜辛湯,一日服兩貼。第三天患者諸症癒。

今時今日之人,貪圖涼快,飲食生冷,每致脾胃受損,陽虛濕困,一遇風寒外閉則發而為咳嗽之證。古人早以論述此病發作之因由。

《素問‧咳論》云:「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醫家黃元御,曾為乾隆御醫,於其著作《四聖心源‧咳嗽根原》論咳嗽之證,因於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乾薑、細辛。讀後有感,遵仲景法,果治之而癒。

Tuesday, 23 March 2010

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陽氣不足?


在臨床上遇到的大多數病人都是以陽氣不足為主,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陽氣不足?

為什麼我們要重視「陽氣」?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陽 故天 。」

中醫常說的「陽氣」,其實就是人體抵禦外在環境致病因素的能力和維持生命的能量。
失去陽氣,意味人類無力抵禦疾病的侵襲,壽命縮減。

無論過去或現在的人們,只要聞及「瘟疫」、「傳染病」都聞風喪膽。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Hippocratic在他的文集中提到,一定地區發生的疾病與它的氣候和季節有關。世界歷史上第一場有名的瘟疫發生在雅典城戰爭當中,希伯克拉底發現全城只有鐵匠沒有染上瘟疫,因此想到鐵匠每天對著火工作,所以發明了以「火攻」解救了這場瘟疫。原來自然力量 ─ 「 火」,可以抵抗人類的災難。如果將自然界的現象套用在人體身上,「陽氣」也就是保護身體的力量,抵抗人類疾病的災難。


Monday, 15 March 2010

平生第一次陪某人去看西醫


今天某人開始發燒了,每逢春天1月至3月間就是發燒向某人報到的季節。不要因為發熱,就單純以為大多是傳染病或感冒了。不要輕易跌入主觀的判斷,也不排除有這些的可能性,嘗試努力分辨這幾種病,可是不容易的事情。

以我這位親人為例,近幾年來的觀察及研究關於五運六氣的理論來說,只要你對氣候有深一層的認識,其實春天就是風木之臟開始旺盛的季節,中老年多數腎水不足,《內經》云: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屬腎,春天屬肝。腎虛之體不能滋養肝臟,水寒木鬱而風生,風乃百病之長,水火不交,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升,這時候中老年人往往出現上熱下寒的表現。有些老年人春天的發熱不能單單以為傳染性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應對。

某人突然在旅行出發的前一天發燒了,肯好買了保險,可是保險不接受中醫的醫生證明。(真的很不公平!) 唯有去看西醫了。這天是我有生以來在香港第一次去西醫診所陪某人去看西醫。雖然我在內地醫院實習也了解過一些常規操作。在香港第一次體驗街外的西醫診所是如何看待發熱病人。

這只是剛好我對某間西醫診所而寫下的感受,是本人的主觀感覺,我相信哪裡還是有一些有良心有能力的醫療診所存在。無論中醫或是西醫,也是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基本診金連藥費三天是$220,心想跟我們也差不多,看西醫好像不貴。(好像我們的中藥成本比較高。。。) 進去診病室,那位醫生滿頭大汗,好像才剛回到診所,心想在連鎖式的診所當西醫(替人家打工)也蠻辛苦。。。告訴了醫生某人的情況後,醫生知道對方發燒,探了體溫,問了幾個問題及做了兩項檢查:
1.       有沒有咳嗽? 鼻水? 咽痛? (: 沒有~)
2.       有什麼不舒服? (: 周身骨痛)
3.       檢查: 看咽喉 (就是看有沒有扁桃腺紅、腫大)
4.       檢查: 聽肺音 (聽有沒有雜音, 初部排除肺炎)

結果: 告訴某人感冒了。
時間: 3-5分鐘以內。
藥物: 止嗽水、退熱藥、止痛消炎藥、收鼻水抗敏感藥
(沒有咳嗽流鼻水,乾嘛開這些藥….?
周身骨痛就是消炎止痛藥~~痛症=炎症嗎?
退熱藥也算合理的西醫常規治療。
這完全是「對症治療」。
根據以上情況,若然醫生對某人說你只要回去休息,不用吃藥,相信我,他一定是一位好醫生。)
診斷是感冒…..! 沒什麼好說了。
我還是努力咀嚼那好幾本厚厚的,中醫有關發熱的書。

Tuesday, 9 March 2010

第一次的養生講座


平生第一次主講的養生講座,安排於最忙碌的一周內,昨晚才完成要演講的PowerPoint,還花時間研究如何從YouTube下載一段有關「八段錦」的影片,如何轉換檔案格式插入PowerPoint內,又學了一種的東西(對我來說…)

要談養生,初時不知從何入手,因為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講,有關食療和運動方法等隨便在街上書店裡你也可以找到一堆資料。我自己在想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其實是大家都不知道中醫是什麼。 想起中醫的印象會是:滿頭白髮的老人、號脈、中藥材、一堆不懂的術語(陽虛、陰虛…)。剛好就讓這次的機會跟老師們分享我所學會的東西,感覺很奇妙。很久沒在公眾面前演講了,想起中學的時候中文演講也不錯,不知道現在能不能抓住當時演講的感覺。演講的時候慢慢連講稿也掉到一旁了,不能看輕人類的小宇宙力量,是真的存在的! 哈哈!

我覺得如果連養生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你所教的任何方法包括食療或運動也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在講座的前部份都在讓大家認識養生的原則,可以說介紹了一些有關中國文化、中醫理論,也涉及一點有關天文、地理等知識。感覺可能很不合時宜,大家不都想找出快捷簡便的方法嗎? 正如我之前說的,方法真的很多,其實我可以抄出一堆方法等就可以完成任務了。可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是糾正別人對中醫很多謬誤的想法,若是你知道中醫知識背後原來是一門很科學、很精準的學問,你會提起興趣去求知,你不會輕視中醫,你會信任中醫,你會更尊敬我們的祖先,你會概嘆我們缺乏人材,承接不了這些遺留下來的高深學問。

今天我所介紹的都是別人的學問,並不是我的學問,都是前輩們及祖先留給我們的。我介紹了飲食養生、四季養生、十二時辰養生的原則。我沒有介紹什麼食療給大家,也只介紹一種自己學過的運動 ─「八段錦」。我認為若是你對養生有真正的興趣,你明白了道理,動一動自己的腦筋,自然就會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別人說的都不一定對,明白了原理之後,細細咀嚼,才知道外界的方法是不是對自身有用。

最後我介紹了一點很有趣東西,有六種病人是中醫治不了的人:
「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在實習的過程中,真的遇到以上這六種類型的病人,不得不佩服古人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