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3 March 2010

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陽氣不足?


在臨床上遇到的大多數病人都是以陽氣不足為主,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陽氣不足?

為什麼我們要重視「陽氣」?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陽 故天 。」

中醫常說的「陽氣」,其實就是人體抵禦外在環境致病因素的能力和維持生命的能量。
失去陽氣,意味人類無力抵禦疾病的侵襲,壽命縮減。

無論過去或現在的人們,只要聞及「瘟疫」、「傳染病」都聞風喪膽。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Hippocratic在他的文集中提到,一定地區發生的疾病與它的氣候和季節有關。世界歷史上第一場有名的瘟疫發生在雅典城戰爭當中,希伯克拉底發現全城只有鐵匠沒有染上瘟疫,因此想到鐵匠每天對著火工作,所以發明了以「火攻」解救了這場瘟疫。原來自然力量 ─ 「 火」,可以抵抗人類的災難。如果將自然界的現象套用在人體身上,「陽氣」也就是保護身體的力量,抵抗人類疾病的災難。



常被身邊的朋友及病人問道:
「若說我體質虛弱,應該要吃什麼來補助身體?
「我的生活已經很規律,飲食很小心,為什麼我還是會得病?

有時這些問題也很難說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唯有回家多看一些養生的參考書。

原來有經驗的前輩們說,不只體力勞動消耗陽氣,原來最能消耗陽氣是「精神」。成年人生病往往要在精神、情緒層面去找病因。現在的我們最消耗精神的活動是什麼? 原來是資訊的泛濫,科技進步,每天接觸的資訊比以前更快更多,資訊無窮,慾望無盡,最易消耗精神,往往損人於無形。而且社氣風氣越差,人際關係越複雜,情緒問題也消耗相當的精神。

原來我們的陽氣是這樣損耗於無形之中而不自知。

另一種問題是飲食造成陽氣的損耗。
當有人問道應該吃什麼進補,我常會說:「少吃損害身體的飲食,少做損害身體的活動,就是進補。」現在物質那麼豐富,營養過盛,其實我們就是因為「吃得太多」才會生病。

生冷的食物、冰凍的飲品損害陽氣是其一;
受農藥、化肥污染的食物是其二;
吃非當令的食物是其三。
非當令的食物,好像生長在溫室的蔬果。我們常說在溫室長大的孩子經不起外界的風吹雨打,意志力有限。溫室的蔬果生命力有限。我們從生命力弱的食物獲取營養,那得到的能量也有限,我們的生命力也就有限。

如果要問我最補益身體的食物是:
最能補益我們的「氣」和「精神」─ 五穀。 從「精」與「氣」的文字結構上,可以看出有「米」作為支持,五穀就是維持我們的生命不可少的食物。今時今日好像吃不到童年吃到的米飯香,我猜想現在的米營養價值普遍降低了,這真是令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問我什麼時候最適合養陽?
我會跟你說:「就是從這個季節開始,春夏養陽。」
秋冬的疾病源於春夏的生活毛病,夏天易得感冒,因為春夏都沒有保護好陽氣。

下回分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