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三個月,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算起,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際,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中醫主張春季養陽氣的生發能力,萬物此時處於生機葧葧的時候,將去年冬天儲備的精氣,藉著春天生發出來。如果我們在春天的時候感到相當疲勞、容易生病,那就要好好反省冬天所過的生活,並沒有安份地收斂精氣。中醫理論說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沒有藏好精氣,到明年春天就很容易患上一些以發熱、出血的疾病,例如春季流感或傳染病等。
為了順應春天這種生發之機,春季養生可以從起居做起,順應日光漸長的時間,稍晚睡覺也不超過十二點,日出就起床,慢慢到户外增加運動量;其次從情緒和修養方面,要放鬆自己的心情,切忌生氣。春天與肝相應,生氣即是傷害肝臟的功能,扼殺生機。春天的飲食,我們要改變冬天多吃肉的習慣,漸漸加入時令青菜,或帶有嫩芽的蔬菜。當令蔬菜,例如菠菜、豆芽、豆苗、韭菜等。還可以加入薑、蔥、蒜,有助春天生發陽氣。
另外民間有一句諺語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由寒冬漸踏入初春,天氣乍暖還寒,尤其是女生過早換上單簿的衣服,更忽略了下半身足部的保暖,容易感冒。 “春捂”就是讓人體慢慢減去冬季的衣服,讓身體自我調整,跟上天氣的變化。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30.1.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