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對發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體溫超過38.5℃ 才使用退熱藥,以免破壞孩子的抵抗力,這是醫學界普遍共識。在臨床上很多引起小兒發熱的疾病,均源於脾胃功能失調。 中醫認為小兒體質特點是“脾常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古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餵養的不當,脾胃受傷,易出現氣血運行障礙,外感病邪乘虛而入而產生疾病。
踏入春季,小兒體質多偏於肝木旺而脾土虛,肝木之氣失其常度,容易引起發熱的疾病。若小兒有受寒病史,發熱伴有怕冷怕風,無汗,流清涕,咳痰稀白,頭痛,舌苔薄白等。食療可以用 “神仙粥”, 將糯米50克加水煮成稀粥後,加入蔥白5根、生薑5片共煮5分鐘,然後加入米醋50ml攪勻。趁熱進食,上床蓋被,使身體微熱出汗。
若發熱後不怕冷,精神差,倦怠,面紅,手心熱或頭身熱,或伴有咽喉痛,屬中氣虛而肝膽熱,可用三豆飲:黃豆、綠豆、黑豆各10至15克,放入陶瓷鍋加水煮爛,加入冰糖25克後服用。發熱偏高,可用烏梅三至四顆,加水500ml,煎至200ml, 去渣加入冰糖25克服用,一日二至三次。平素體質屬寒涼者,可不加綠豆。
因食積引起發熱,多伴消化不良症狀,如拒食,嘔吐,腹滿,噯氣,口臭,大便不通,舌苔黃膩。食療可用淡豆豉10至15克,煮水服用,可起宣滯消食作用。
家長須注意春季小兒發熱有否伴有出疹症狀,如麻疹、水痘或熱疹,各表現不一,需及早向中醫師就診治療。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13.02.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