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April 2012

清明節與寒食


       臨近清明節,中國某些地區及韓國、日本等國家,仍然保留慶祝寒食節。寒食節在中國唐宋時期是一個受人重視的節日,其主要的習俗:一是禁火;二是吃冷食。因為季節的轉變,人民需要改用其他木材作炊事之用。在改火期間需要禁火,人們在此期間會改為吃冷食。但因時代的轉變,寒食節逐漸式微,後來被清明節所取替,清明節成為農曆三月主要的節日。

談起 寒食的習俗,古代社會因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在短期內改為吃 冷食,但反觀今天的社會,因為生活便利,有了雪櫃的發明,有些人的飲食習慣變成了天天在過 寒食節

中醫不鼓勵長期吃生冷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黃帝內經》早已提示吃冷食的害處。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氣不流。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可見五千年前祖先已叮囑後人,寒邪入侵能影響氣血的運行,氣血不通則百病生。 形寒飲冷則傷肺說明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經常患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飲食生冷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很多香港市民於清明節會去掃墓和郊遊,有時遇上天雨綿綿的日子,容易受風寒濕邪入侵,食療會用蔥豉湯、蘇葉和生薑煎湯服用,以預防感冒。辨公室工作的人士,由於長期缺乏運動鍛鍊,於清明節上山祭祖後,容易出現肌肉疲勞,腰腿酸痛,中醫建議可以按摩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後側肌肉腿肚下方正中,承山之名,有如承托一座山的意思,能緩解疲勞。

香港經濟日報 「懸壺說醫」逢周一出版
刊登日期:2-4-2012

Friday, 20 April 2012

香港點心

如果不是E先生對香港點心的興趣,我是不會主動去茶樓飲茶吃點心。畢竟我上班的時間已經佔據了我大部份的時間,晚餐是不會吃中式點心。因為和E先生上茶樓吃點心的機會多了,點心紙上有些東西我以前都不知道是什麼東東,終於慢慢了解一點吃點心文化。我經常跟他強調,我不是十分的香港人,香港島上的地理知識也非常貧乏,以後有時間再慢慢了解吧!
能夠在所僅有的餘暇和E先生吃點心已經非常感動了!

E先生最愛吃的香港點心:
1.奶皇包 (沒有它就等於沒有吃過點心)
2.鳳爪     (他一點都不排斥雞腳) 

E先生學普通話

一年前E先生對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興趣乏乏,在香港又不會常用到普通話。我常嘗試遊說他去學習,但總時推三推四或說等到時機成熟才去做。原來說服一個人去接受你的建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你認為對他來說是有很多的益處。因為自身的價值觀,而且沒有其他重要因素的出現,所以還沒能影響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

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和知識,我常常向他介紹中國文化和古老智慧。去年在深圳逛書店的時候,本來是想要買自己學習的語言書,不知道他是要湊熱鬧什麼的,也買了他第一本普通話課本。我當時心裡非常高興,這是他踏出的第一步。

雖說是第一步,但是要知道人的缺點是:我們都有一種「惰性」。對一件事產生興趣,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不過通常踏出第一步的舉動是最困難的,接下來比較容易應對,需要的是耐心和恆心。我久不久就跟E先生提醒一下,那本封塵的課本還在書架上等待你的回應。

今年E先生終於報讀了一門普通話基礎班。雖然他口口聲聲說廣東話比較悅耳,一邊學習一邊埋怨著這種語言沒有邏輯。通常學習的第一步都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當你提升到某種程度,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字背後那偉大而深厚的中國文化是一個寶庫。

Tuesday, 17 April 2012

一日之四季養生法

   中醫認為人的生活應該順應四季及早晚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合乎養生之道。一年的氣候變化順應春升、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這種規律也能適用在一日之中。

    早上屬春氣
    早上陽氣升發,尤以卯時 (5-7時) 最旺盛。在五行中屬木氣,木氣旺於東方,太陽從東方升起,氣溫會逐漸增加。雞屬木,所以晨早雞啼。早上適當運動,有助陽氣的升發,但切忌早上飲用冰冷的飲料。黎明前出現腹痛腹瀉,中醫稱作「五更瀉」。除了腎虛患者外,肝氣鬰結的人士亦可出現晨瀉。

    中午屬夏氣
    午時(11-13時)屬火氣,陽氣最盛,氣溫最高,因而早上是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皆因陽氣的升發到達高鋒。如果早上感到倦怠,多屬於陽氣不足。中午適合午休或午睡,靜養陽氣,不宜作劇烈運動。火氣屬心,烈日下運動,出汗太多,會損害心臟,耗損心陰,容易造成虛脫。

    日暮屬秋氣
    酉時(17-19時)屬秋氣,大氣旺於西方,太陽從西邊落下,陽氣的收斂作用最大,氣溫逐漸降低。人的心情需要收斂下來,工作量也隨之減少。肺與大腸屬金氣,腸胃熱證的發燒患者往往此時體溫升高。

    夜間屬冬氣
    冬氣屬水,收藏的功能最大。子時(11-1時)是陽氣沉極而升的時候,入睡不宜超過子時,長期熬夜會損傷腎精。腎虛患者由於收藏之力不足,夜間容易出現尿頻、遺精、白帶等毛病。


刊登日期:2012年4月9日

柴米油鹽醬醋茶(二)

    上回介紹了柴米油與中醫食療養生的關係,當有了飲食的基礎物質,為了追求飲食的品質,人們製造出鹽醬醋茶,更進一步豐富了中醫食療的內涵。

    鹽:性質涼鹹,有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等功效。用鹽水泡足,對香港腳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現在常用生理鹽水外洗傷口、燙火灼傷,因其具有清熱消炎的作用。遇到腹痛或四肢痛,用炒過的食鹽熱敷痛處,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高血壓及腎病患者則忌鹽。

    醬:最常用的豉油,由大豆發酵而成,富含多種營養,健脾開胃,助消化。孕婦懷孕初期出現作嘔的症狀,可用醬油開水調服。民間常外用治燙火傷,蜂蟲蜇傷,因醬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惜現今多用人工醬油取替,其功效不可與天然醬油同日而語。

柴米油鹽醬醋茶(一)

    「柴米油鹽醬醋茶」 是中國人飲食的重要元素,也和中醫治病養生有密切的聯系。

柴:有了火的利用,我們懂得烹調食物,增加滋味,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熟食較易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份,易於被人體吸收。五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累積,將烹飪變成一種藝術,例如有名的北京填鴨,需要用果木(多使用棗木或梨木)作為燃料,有耐燒、無煙及讓食物有果香味的好處。中醫自古以來,就發明了很多與火有關的治療,例如溫針、艾灸、拔火罐、中藥薰蒸等療法;中藥的炮制也利用到火,用炒、燒、煨、薰蒸等各種方法來改變藥性,增加藥效,或去除毒性。

    米:中國人食用的米種類很多,但最主要的功用為補中養氣,益血生津,填髓充肌。粥飯可謂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煮粥浮面的泡沫,濃滑如膏狀,稱作米油或粥油,能夠補髓填精,是防衰老及美容第一佳品,也是長期病患者康復期間及體質虛弱人士理想的食療之一。糙米因為還保留外層的糠衣,根據中醫“以皮治皮”的理論,可以改善皮膚。糠衣提取出來的糠油,還可以外用治療某些皮膚病,例如鵝掌風(即手癬)等。

桌上佐料是良藥

我們日常習慣食用的佐料,目的是為了增加滋味,辟除魚肉的膻味。佐料扮演的角色,有增強及輔助主菜的食用功效,也有與主菜的性質相反,發揮平衡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太了解桌上的佐料,還有它特殊的藥用價值。

    莞荽,又名香菜,性質辛溫,除了辟魚腥和殺蟲的作用外,還有散寒止痛,透發麻疹的作用。小兒體弱,麻疹初起遲久不出,可用莞荽二兩切碎,加白酒煎湯,趁暖洗身,由後頸部順序洗遍至足部,一日三次,務求麻疹順利透發後即可停止。此外,莞荽氣味芳香,有開胃消食作用。消化不良的人士,可用莞荽二錢、丁香一錢、陳皮一錢半、黃連六分煎湯服用,治療食滯胃痛。

    蔥,辛溫,辟魚肉膻味,抑制寄生蟲滋生。入藥多用蔥頭部份,又名蔥白,有通陽氣的作用。例如受冷感冒,初起有頭痛鼻塞,民間使用蔥豉湯:蔥白3枚,淡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服後蓋被取微汗,是解除風寒感冒的溫和藥方。因膀胱或輸尿管一時性閉塞引起的小便不通,可用蔥白三斤搗爛,炒熱後用布包好,溫熨小腹半小時,尿閉即通。

    薑,辛溫,民間有“早上三片薑,勝過飲參湯”的諺語。孔子最懂得用生薑養生,提出“不撒薑食,不多食。”中醫師在處方中有時也會用上生薑,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嗜食飲冷的人士出現胃寒腹痛,寒性痛經,逢天冷下雨加重的風濕痺痛,可用生薑搗汁熱敷局部而止痛。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12.0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