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April 2012

清明節與寒食


       臨近清明節,中國某些地區及韓國、日本等國家,仍然保留慶祝寒食節。寒食節在中國唐宋時期是一個受人重視的節日,其主要的習俗:一是禁火;二是吃冷食。因為季節的轉變,人民需要改用其他木材作炊事之用。在改火期間需要禁火,人們在此期間會改為吃冷食。但因時代的轉變,寒食節逐漸式微,後來被清明節所取替,清明節成為農曆三月主要的節日。

談起 寒食的習俗,古代社會因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在短期內改為吃 冷食,但反觀今天的社會,因為生活便利,有了雪櫃的發明,有些人的飲食習慣變成了天天在過 寒食節

中醫不鼓勵長期吃生冷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黃帝內經》早已提示吃冷食的害處。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氣不流。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可見五千年前祖先已叮囑後人,寒邪入侵能影響氣血的運行,氣血不通則百病生。 形寒飲冷則傷肺說明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經常患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飲食生冷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很多香港市民於清明節會去掃墓和郊遊,有時遇上天雨綿綿的日子,容易受風寒濕邪入侵,食療會用蔥豉湯、蘇葉和生薑煎湯服用,以預防感冒。辨公室工作的人士,由於長期缺乏運動鍛鍊,於清明節上山祭祖後,容易出現肌肉疲勞,腰腿酸痛,中醫建議可以按摩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後側肌肉腿肚下方正中,承山之名,有如承托一座山的意思,能緩解疲勞。

香港經濟日報 「懸壺說醫」逢周一出版
刊登日期:2-4-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