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介紹了柴米油與中醫食療養生的關係,當有了飲食的基礎物質,為了追求飲食的品質,人們製造出鹽醬醋茶,更進一步豐富了中醫食療的內涵。
鹽:性質涼鹹,有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等功效。用鹽水泡足,對香港腳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現在常用生理鹽水外洗傷口、燙火灼傷,因其具有清熱消炎的作用。遇到腹痛或四肢痛,用炒過的食鹽熱敷痛處,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高血壓及腎病患者則忌鹽。
醬:最常用的豉油,由大豆發酵而成,富含多種營養,健脾開胃,助消化。孕婦懷孕初期出現作嘔的症狀,可用醬油開水調服。民間常外用治燙火傷,蜂蟲蜇傷,因醬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惜現今多用人工醬油取替,其功效不可與天然醬油同日而語。
醋:酸溫,能開胃,消除食積肉滯,還有抑菌和殺菌作用。食用海鮮的時候,米醋和生薑是預防海鮮中毒必備的良藥。因醋具有收斂和殺菌作用,能減低環境中病菌的滋生和散播速度,對呼吸道疾病起一定的預防作用。進食時遇到魚刺、肉骨哽咽,可用醋煎中藥威靈仙30克,頻頻咽下,兩者能起軟化骨頭的作用。
茶:微苦甘而涼,清利頭目,清心神,除煩解渴。濃茶能解醉酒。夏日宜飲茶,能消暑清熱解渴,預防中暑。餐後飲用能消食除脹滿。茶葉品種繁多,尤以綠茶清熱力較大,紅茶和普洱茶較平。胃寒人士則宜少飲綠茶。服補益藥人士不宜多飲。心臟病和腎病等患者忌飲濃茶。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26.03.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