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習慣食用的佐料,目的是為了增加滋味,辟除魚肉的膻味。佐料扮演的角色,有增強及輔助主菜的食用功效,也有與主菜的性質相反,發揮平衡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太了解桌上的佐料,還有它特殊的藥用價值。
莞荽,又名香菜,性質辛溫,除了辟魚腥和殺蟲的作用外,還有散寒止痛,透發麻疹的作用。小兒體弱,麻疹初起遲久不出,可用莞荽二兩切碎,加白酒煎湯,趁暖洗身,由後頸部順序洗遍至足部,一日三次,務求麻疹順利透發後即可停止。此外,莞荽氣味芳香,有開胃消食作用。消化不良的人士,可用莞荽二錢、丁香一錢、陳皮一錢半、黃連六分煎湯服用,治療食滯胃痛。
蔥,辛溫,辟魚肉膻味,抑制寄生蟲滋生。入藥多用蔥頭部份,又名蔥白,有通陽氣的作用。例如受冷感冒,初起有頭痛鼻塞,民間使用蔥豉湯:蔥白3枚,淡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服後蓋被取微汗,是解除風寒感冒的溫和藥方。因膀胱或輸尿管一時性閉塞引起的小便不通,可用蔥白三斤搗爛,炒熱後用布包好,溫熨小腹半小時,尿閉即通。
薑,辛溫,民間有“早上三片薑,勝過飲參湯”的諺語。孔子最懂得用生薑養生,提出“不撒薑食,不多食。”中醫師在處方中有時也會用上生薑,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嗜食飲冷的人士出現胃寒腹痛,寒性痛經,逢天冷下雨加重的風濕痺痛,可用生薑搗汁熱敷局部而止痛。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12.03.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