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 November 2012

「明察秋毫」談脫髮


踏入秋季,動物會換毛,長出的新毛稱為秋毫,後來比喻為最細微的事物。人也跟動物一樣,身上會長出新的體毛和毛髮。健康的人能夠跟上自然變化的規律,毛髮呈現光澤,髮根柔韌,是精血充足的表現。古語云:“髮為血之餘”。人體內有多餘的精血才會營養頭髮。“腎其華在髮”,腎氣充足的人,頭髮才會充盈帶有光澤。

在南朗山上


站在南朗山(Brick Hill)上



Tuesday, 22 May 2012

閒話少說


今天朋友來約我吃飯,閒聊中發現一個道理。是非閒話真的要少說為妙,原來你的無心之言(或是想要耍心計),都會讓當事人受傷害,也增加了朋友之間的猜疑和矛盾。現在的我越來越不想聽秘密,心中藏了秘密,有時候變成你要找個出口要把秘密說出來,但如果找錯了對象,那就害了當事人,也包括了自己。

看到朋友對某些事情心中有些煩惱,站在朋友的立場,可以幫助他/她去尋找自己的答案,但要小心不要插進自己主觀的意見,誰知道你的判斷是最公正否


Sunday, 20 May 2012

橄欖

上一次去萬佛寺坐在一張長凳上,突然有一顆橄欖從樹上跌下來,才知道那裡有橄欖樹。橄欖生啖味道初澀而回味覺甘,古人將橄欖比之為忠言逆耳,名之為諫果、忠果。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諫果欲誰從?趙蕃《倪秀才惠橄欖

Thursday, 10 May 2012

抗癌藥的副作用


近日有位七十歲的女病人來診,主訴脫髮3周。望診觀患者頭髮不甚稀疏,僅是頭頂髮略稀,拉髮試驗(-),讓我心中有點懷疑。當患者拿出一個塑膠袋,展示給我看某次洗澡後脫髮的份量,那份量實在不少,確實是患有脫髮的毛病。
在問診過程中,未有發現明顯脫髮的原因。直至問起服藥病史,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患者除了服用降膽固醇藥,正在服用一種抗癌藥,而且已經服用4年了。
患者服用的抗癌藥叫「瑞寧得」(Arimidex) ,是治療絕經期後晚期乳腺癌。

如果英文好,是比較容易找出西藥的功用及副作用等等,資料較充實。但在網絡上有關西藥的中文說明,內容卻是貧乏的。我在網絡上找到有關普遍抗癌藥在身體發揮的作用,為何會導致身體虛弱和各種的不良症狀,關鍵的內容如下:

為什麼說抗癌藥具有很強的毒性,是因為抗癌藥在進入人體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游離氧化劑。抗癌藥就是利用這些游離氧化劑將體內各處的癌細胞殺死的,但是這些游離氧化劑不僅能夠殺死癌細胞還能殺死大量正常的細胞,大多數醫生大概都認為這是以毒攻毒。但是用抗癌藥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地傷害著患者的身體。 在通常情況下,人體是保持穩定的,所以當體內產生大量的游離氧化劑時,身體中的酶就開始分解這些劇毒,從而使得人體中的酶被大量消耗。...引起食欲不振、嘔吐、掉頭髮等症狀,就是因為在解毒的過程中酶被大量消耗而導致身體其他部分酶的數量不足所造成的,而且被消耗的酶數量大得驚人。」節錄於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008_30879.html

以後若要解釋給病人,除了用上中醫術語,五臟六腑、氣血虛實之外,還能利用現代術語給病人分析病情,能增加彼此的互信度,病者也較易了解問題吧。

跟病人最後的建議是:
1.        回去問西醫了解抗癌藥的不良反應
2.        抗癌藥療程結束後,中醫才接手才能看到中醫治療的效果 (若然腎精消耗太大,病情也越長)

Tuesday, 1 May 2012

中藥的毒性

近年有關中藥含有毒素、過敏原、重金屬,甚或含有致癌成分的國際學術報告不少。由於報章報導的篇幅有限,同時缺乏咨詢中醫專家的看法,讀者很容易對中藥存有誤解,以為無毒的中藥可以隨便吃,有毒的中藥不可以治病。
首先我們要對 的概念要有客觀科學的認識。中國五千年文明對 的概念已有相當精闢的見解。例如《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草藥以供醫事這個 字是指藥物的偏性。 醫生的職責就是掌握這些有偏性的藥物。古醫家張景岳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偏也。藥物的毒性,指的是它的偏性。以藥物治病,就是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因疾病而失衡的人體。

Tuesday, 24 April 2012

清明節與寒食


       臨近清明節,中國某些地區及韓國、日本等國家,仍然保留慶祝寒食節。寒食節在中國唐宋時期是一個受人重視的節日,其主要的習俗:一是禁火;二是吃冷食。因為季節的轉變,人民需要改用其他木材作炊事之用。在改火期間需要禁火,人們在此期間會改為吃冷食。但因時代的轉變,寒食節逐漸式微,後來被清明節所取替,清明節成為農曆三月主要的節日。

談起 寒食的習俗,古代社會因生活條件所限,人們在短期內改為吃 冷食,但反觀今天的社會,因為生活便利,有了雪櫃的發明,有些人的飲食習慣變成了天天在過 寒食節

中醫不鼓勵長期吃生冷的食物和飲料,因為《黃帝內經》早已提示吃冷食的害處。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氣不流。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可見五千年前祖先已叮囑後人,寒邪入侵能影響氣血的運行,氣血不通則百病生。 形寒飲冷則傷肺說明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經常患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飲食生冷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很多香港市民於清明節會去掃墓和郊遊,有時遇上天雨綿綿的日子,容易受風寒濕邪入侵,食療會用蔥豉湯、蘇葉和生薑煎湯服用,以預防感冒。辨公室工作的人士,由於長期缺乏運動鍛鍊,於清明節上山祭祖後,容易出現肌肉疲勞,腰腿酸痛,中醫建議可以按摩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後側肌肉腿肚下方正中,承山之名,有如承托一座山的意思,能緩解疲勞。

香港經濟日報 「懸壺說醫」逢周一出版
刊登日期:2-4-2012

Friday, 20 April 2012

香港點心

如果不是E先生對香港點心的興趣,我是不會主動去茶樓飲茶吃點心。畢竟我上班的時間已經佔據了我大部份的時間,晚餐是不會吃中式點心。因為和E先生上茶樓吃點心的機會多了,點心紙上有些東西我以前都不知道是什麼東東,終於慢慢了解一點吃點心文化。我經常跟他強調,我不是十分的香港人,香港島上的地理知識也非常貧乏,以後有時間再慢慢了解吧!
能夠在所僅有的餘暇和E先生吃點心已經非常感動了!

E先生最愛吃的香港點心:
1.奶皇包 (沒有它就等於沒有吃過點心)
2.鳳爪     (他一點都不排斥雞腳) 

E先生學普通話

一年前E先生對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興趣乏乏,在香港又不會常用到普通話。我常嘗試遊說他去學習,但總時推三推四或說等到時機成熟才去做。原來說服一個人去接受你的建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你認為對他來說是有很多的益處。因為自身的價值觀,而且沒有其他重要因素的出現,所以還沒能影響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

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和知識,我常常向他介紹中國文化和古老智慧。去年在深圳逛書店的時候,本來是想要買自己學習的語言書,不知道他是要湊熱鬧什麼的,也買了他第一本普通話課本。我當時心裡非常高興,這是他踏出的第一步。

雖說是第一步,但是要知道人的缺點是:我們都有一種「惰性」。對一件事產生興趣,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不過通常踏出第一步的舉動是最困難的,接下來比較容易應對,需要的是耐心和恆心。我久不久就跟E先生提醒一下,那本封塵的課本還在書架上等待你的回應。

今年E先生終於報讀了一門普通話基礎班。雖然他口口聲聲說廣東話比較悅耳,一邊學習一邊埋怨著這種語言沒有邏輯。通常學習的第一步都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當你提升到某種程度,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字背後那偉大而深厚的中國文化是一個寶庫。

Tuesday, 17 April 2012

一日之四季養生法

   中醫認為人的生活應該順應四季及早晚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合乎養生之道。一年的氣候變化順應春升、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這種規律也能適用在一日之中。

    早上屬春氣
    早上陽氣升發,尤以卯時 (5-7時) 最旺盛。在五行中屬木氣,木氣旺於東方,太陽從東方升起,氣溫會逐漸增加。雞屬木,所以晨早雞啼。早上適當運動,有助陽氣的升發,但切忌早上飲用冰冷的飲料。黎明前出現腹痛腹瀉,中醫稱作「五更瀉」。除了腎虛患者外,肝氣鬰結的人士亦可出現晨瀉。

    中午屬夏氣
    午時(11-13時)屬火氣,陽氣最盛,氣溫最高,因而早上是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皆因陽氣的升發到達高鋒。如果早上感到倦怠,多屬於陽氣不足。中午適合午休或午睡,靜養陽氣,不宜作劇烈運動。火氣屬心,烈日下運動,出汗太多,會損害心臟,耗損心陰,容易造成虛脫。

    日暮屬秋氣
    酉時(17-19時)屬秋氣,大氣旺於西方,太陽從西邊落下,陽氣的收斂作用最大,氣溫逐漸降低。人的心情需要收斂下來,工作量也隨之減少。肺與大腸屬金氣,腸胃熱證的發燒患者往往此時體溫升高。

    夜間屬冬氣
    冬氣屬水,收藏的功能最大。子時(11-1時)是陽氣沉極而升的時候,入睡不宜超過子時,長期熬夜會損傷腎精。腎虛患者由於收藏之力不足,夜間容易出現尿頻、遺精、白帶等毛病。


刊登日期:2012年4月9日

柴米油鹽醬醋茶(二)

    上回介紹了柴米油與中醫食療養生的關係,當有了飲食的基礎物質,為了追求飲食的品質,人們製造出鹽醬醋茶,更進一步豐富了中醫食療的內涵。

    鹽:性質涼鹹,有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等功效。用鹽水泡足,對香港腳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現在常用生理鹽水外洗傷口、燙火灼傷,因其具有清熱消炎的作用。遇到腹痛或四肢痛,用炒過的食鹽熱敷痛處,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高血壓及腎病患者則忌鹽。

    醬:最常用的豉油,由大豆發酵而成,富含多種營養,健脾開胃,助消化。孕婦懷孕初期出現作嘔的症狀,可用醬油開水調服。民間常外用治燙火傷,蜂蟲蜇傷,因醬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惜現今多用人工醬油取替,其功效不可與天然醬油同日而語。

柴米油鹽醬醋茶(一)

    「柴米油鹽醬醋茶」 是中國人飲食的重要元素,也和中醫治病養生有密切的聯系。

柴:有了火的利用,我們懂得烹調食物,增加滋味,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熟食較易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份,易於被人體吸收。五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累積,將烹飪變成一種藝術,例如有名的北京填鴨,需要用果木(多使用棗木或梨木)作為燃料,有耐燒、無煙及讓食物有果香味的好處。中醫自古以來,就發明了很多與火有關的治療,例如溫針、艾灸、拔火罐、中藥薰蒸等療法;中藥的炮制也利用到火,用炒、燒、煨、薰蒸等各種方法來改變藥性,增加藥效,或去除毒性。

    米:中國人食用的米種類很多,但最主要的功用為補中養氣,益血生津,填髓充肌。粥飯可謂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煮粥浮面的泡沫,濃滑如膏狀,稱作米油或粥油,能夠補髓填精,是防衰老及美容第一佳品,也是長期病患者康復期間及體質虛弱人士理想的食療之一。糙米因為還保留外層的糠衣,根據中醫“以皮治皮”的理論,可以改善皮膚。糠衣提取出來的糠油,還可以外用治療某些皮膚病,例如鵝掌風(即手癬)等。

桌上佐料是良藥

我們日常習慣食用的佐料,目的是為了增加滋味,辟除魚肉的膻味。佐料扮演的角色,有增強及輔助主菜的食用功效,也有與主菜的性質相反,發揮平衡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太了解桌上的佐料,還有它特殊的藥用價值。

    莞荽,又名香菜,性質辛溫,除了辟魚腥和殺蟲的作用外,還有散寒止痛,透發麻疹的作用。小兒體弱,麻疹初起遲久不出,可用莞荽二兩切碎,加白酒煎湯,趁暖洗身,由後頸部順序洗遍至足部,一日三次,務求麻疹順利透發後即可停止。此外,莞荽氣味芳香,有開胃消食作用。消化不良的人士,可用莞荽二錢、丁香一錢、陳皮一錢半、黃連六分煎湯服用,治療食滯胃痛。

    蔥,辛溫,辟魚肉膻味,抑制寄生蟲滋生。入藥多用蔥頭部份,又名蔥白,有通陽氣的作用。例如受冷感冒,初起有頭痛鼻塞,民間使用蔥豉湯:蔥白3枚,淡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服後蓋被取微汗,是解除風寒感冒的溫和藥方。因膀胱或輸尿管一時性閉塞引起的小便不通,可用蔥白三斤搗爛,炒熱後用布包好,溫熨小腹半小時,尿閉即通。

    薑,辛溫,民間有“早上三片薑,勝過飲參湯”的諺語。孔子最懂得用生薑養生,提出“不撒薑食,不多食。”中醫師在處方中有時也會用上生薑,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嗜食飲冷的人士出現胃寒腹痛,寒性痛經,逢天冷下雨加重的風濕痺痛,可用生薑搗汁熱敷局部而止痛。

逢星期一刊登於經濟日報,“懸壺說醫”專欄12.03.2012

Wednesday, 21 March 2012

MacRitchie Reservoir Tree Top Walk

這次是我第三次去新加坡了,因為E先生還沒有去過新加坡,我這次就陪他一起去,除了當他的導遊,還可以趁機放四天的假期 (偷笑!)。除了帶他去經典旅遊點之外,這次我選了去當地人喜歡的行山景點 Central Catchment Nature Reserve (MacRitchie)。我是從新加坡官方旅遊網站找到資料,它的賣點是Tree Top Walk。看官方照片很有濃厚的熱帶森林感覺,今次很幸運這次超出自己的預期,看到了一些很可愛的動物。

Wednesday, 7 March 2012

談小兒發熱

      家長要對發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體溫超過38.5 才使用退熱藥,以免破壞孩子的抵抗力,這是醫學界普遍共識。在臨床上很多引起小兒發熱的疾病,均源於脾胃功能失調。 中醫認為小兒體質特點是脾常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古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餵養的不當,脾胃受傷,易出現氣血運行障礙,外感病邪乘虛而入而產生疾病。 

反季節性旅遊

      每年臨近聖誕節及新年,人們都會興致勃勃地討論着旅行計劃。尤其正值今年冬天假期有寒流襲港,某些地區氣溫降至八、九度間,香港朋友已經迫不及待趕赴到亞熱帶國家避寒,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在這時候,只能向朋友提醒一下,要小心預防「溫差病」。

春季養生談

春季三個月,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算起,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際,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中醫主張春季養陽氣的生發能力,萬物此時處於生機葧葧的時候,將去年冬天儲備的精氣,藉著春天生發出來。如果我們在春天的時候感到相當疲勞、容易生病,那就要好好反省冬天所過的生活,並沒有安份地收斂精氣。中醫理論說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沒有藏好精氣,到明年春天就很容易患上一些以發熱、出血的疾病,例如春季流感或傳染病等。

水是一味中藥

水既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除了解渴,它可以是一味中藥,用來治病。明朝中藥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將水分類為天上水、地下水。屬天上水的「露水」、「臘雪水」講究季節性,取之不易。我們較為認識的名字如「溫湯」,又稱「溫泉」、「沸泉」,種類繁多,以硫磺泉來說,性質偏辛熱。人所共知,台灣、日本溫泉數目甚多,以溫泉水浸浴,具有治療筋骨關節疼痛、各種疥癬等皮膚病的藥用價值。

上述種類的水,可謂得天獨厚,臨床很難實際使用。可是有一種類的水,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的名字叫「太和湯」、又稱為「百沸湯」、「麻沸湯」,其氣味甘平、無毒。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平日飲用的溫開水,有振奮陽氣,生津,滋潤五臟的功能。

Thursday, 26 January 2012

藤三七

這幾天花園有新發現,一直沒留心觀察花園裡那盆我媽帶回來的所謂“三七”。近日看到莖上長了一些類似田七的東西,心裡很奇怪為什麼這些“田七”不是長在泥土裡的根部呢? 而且全棵植物也不像田七的樣子,就上網搜索一下是不是田七的其他品種,發現這種植物叫「藤三七」。

從網上多處收集到這些資料:
藤三七Madeira-vine)為洛葵科(Basellaceae)洛葵屬之多年生蔓性植物,原產巴西,別稱洋洛葵藤三七的葉互生、肉質肥厚,呈心臟型、光滑無毛、葉柄短。葉腋生瘤塊狀綠色珠芽、直徑約為3~4公分。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中指出
藤三七具有滋補、壯腰膝、消腫散瘀、治腰膝痺痛跌打損傷及骨折等功效。藤三七因為葉腋所生的珠芽,和三七根部頗為類似,有滋補活血、消腫散瘀的功效。
原來它的嫩梢、珠芽和葉片都可以作為食療,而且葉和珠可以和其他的接骨藥一起搗爛來外敷骨折的部位,能作為外科跌打藥的用途。